2014中國海峽兩岸將軍論壇
議 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臺灣問題的解決。中國這只東方沉睡的雄獅,早已醒來,世界為之震撼。但現在卻被島鏈所困,如果說釣魚島是這條鎖鏈重要的一環,臺灣島就是這條鎖鏈的鎖芯。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問題,臺灣問題能否解決,是衡量中國是否崛起的一個顯著標志。解決臺灣問題可采用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辦法。
1、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兩岸血緣相親,習俗相同,文化相通。兩岸文化的同源性可以消除兩岸隔閡,增進兩岸共識,增強兩岸團結。臺灣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同樣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也是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現實基因。通過教育、科技、藝術、傳媒等各項交流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繁榮中華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認同的目的。
兩岸經貿具有高度的互補性,過去多年交流合作,產生互惠雙贏的結果。如今兩岸共同面對嚴峻的國際經貿情勢,兩岸更應該加強產業合作,共抗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兩岸產業互補性很強,雙方若能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結合彼此的硬、軟實力,強化產業協作,提升科技水準,避免重復投資,共同提升競爭力,開創藍海市場,創新國際品牌,共同進軍世界,相信必能為兩岸經濟發展創造新的亮點。
海峽兩岸合作交流的內涵十分廣泛,潛力巨大。我們要本著互助互補和互惠互利的目的,從經濟、科技、人才、文化等各個方面,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合作。海峽兩岸的共同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任務。
2、積極探索兩岸的政治、軍事交流
兩岸的文化、經濟交流已逐步深入,伴隨著兩岸關系先易后難、先經后政的發展態勢,一些難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兩岸政治、軍事交流問題已經成為兩岸關系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因此有必要加強兩岸軍事、文化的交流合作,以增進雙方在政治、軍事上彼此了解,拉近彼此距離,這樣兩岸就可以分進合擊,采取各種方式維護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維護領土、海疆主權。
(1)兩岸如何共同發揚黃埔精神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第一次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創辦了黃埔軍校。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國共兩黨革命干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她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干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軍校采用軍事與政治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90年前的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黃埔軍校創生于民族危難關頭,承擔起了救國護民的歷史重任。在掃除軍閥割據的戰火中,黃埔師生一馬當先,立下赫赫戰功。在中華民族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危急時刻,國共兩黨的黃埔軍人并肩作戰、血灑疆場。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煉鑄的黃埔精神,深深銘刻在民族的記憶里,成為一面光輝的旗幟,引領后人接續前行。黃埔精神實質是以愛國為核心的精神力量,是維護和捍衛祖國完整統一的堅強信念,具有推動社會進步和積極帶動社會前進的先鋒行動的風范。憶往昔崢嶸歲月,我們緬懷黃埔先輩,不僅因為他們用鮮血、生命寫就的功績彪炳史冊,不僅因為他們流芳后世的高尚人格和氣節,更是為了傳承和弘揚凝聚著中華民族偉大品質的黃埔精神。今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曾經兵戎相見的兩岸軍人,有責任為終結兩岸敵對歷史,為永鑄中華萬里長城做出新的貢獻。
(2)兩岸如何建立互信機制
兩岸應積極面向未來,努力創造條件,通過平等協商,逐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兩岸關系發展進程中的新問題。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系展開務實探討。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以利于進一步采取穩定臺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的措施。兩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兩岸退役將軍們進行互動交流,作為兩岸軍事交流先行先試的探索機制。借文化、軍事交流之機,就兩岸軍事合作各抒己見,讓兩岸將軍們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建立起互動互信的情感與理念基礎,進而達成一些共識,為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尋求空間與環境。
(3)兩岸如何共同捍衛海洋國土主權問題
近來,中國在捍衛海洋國土主權上腹背受敵,南海有中菲在黃巖島對峙,東海有日本政府所謂的購買釣魚島事件,還有越南巡邏艦在臺灣管轄的太平島海域的挑釁。對兩岸如何合作維護海洋國土主權問題已被提升到了中華民族大義上來。
在釣魚島和南海問題上,兩岸應商討建立合作機制,以共同研議應對日趨緊張的局勢。兩岸應形成共衛海疆的共識,尤其是軍事上的共識。兩岸攜手至關重要,是捍衛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是一場道義的較量,一場正義與否的交鋒。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讓世界看到,和平崛起的中國,政府治理在進步,國民素質在提升。保衛釣魚島主權正在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心愿,也成為凝聚兩岸中華民族的最大社會公約數。兩岸一定要以中華民族的利益為重,以祖國的領土完整為重,在涉及祖國領土完整大事面前,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兩岸同胞要以此為契機,捐棄前嫌,化干戈為玉帛。這是任何敵對勢力所最害怕的,也是日本方面最難以應對的。
海峽兩岸中國人和全體中華兒女都有責任維護海洋國土主權。在兩岸管轄的各個海域,兩岸應該共同合作,大力加強科學考察、資源勘查、維權執法,加大海洋開發利用的步伐和力度。
面對國際大格局的不斷調整,兩岸中華兒女更應該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共同深化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共同維護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共同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
(4)兩岸如何共同反對“臺獨”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最根本的就是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獨立、統一和民主、富強。中山先生曾經深刻指出;“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更享福;不能統一,便受其害。”
兩岸同胞應該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的言行,臺獨勢力不僅是分裂祖國的最大危害,而且也是影響中國和平崛起的最大障礙。
(5)兩岸如何在政治、外交上一致對外
美國為了重返亞洲,不斷制造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他們故意抹黑中國的形象,夸大中國的軍事實力,造成一些小國或者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恐懼,為了就是打造一個反華同盟,在政治上打壓中國,軍事上聯合威懾中國,外交上孤立中國。兩岸同胞應該團結一致對外。中華民族經過百年來的艱難奮戰,兩岸都取得輝煌的成果,這種民族精神勃發的大好局面,兩岸人民要倍加珍惜,倍加愛護。以前臺灣方面單方面的拓展國際空間化了不少金錢,大陸方面同樣也有不少的支出,這是親者痛、仇者快的問題,我們要充分吸取教訓。中國人、一家親,骨肉同胞,心心相印。我們要休戚與共,把相互的福祉當作自己的福祉去共同創造,把相互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去共同克服,從而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史上新的燦爛篇章。
中華興危,匹夫有責,讓兩岸同胞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騰飛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兩岸將軍們在“同一個中國,同一個家園”的民族理念下,為兩岸軍事、文化的深化合作,搭建一座永久的互動平臺。
3、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綜合國力,取得談判話語權
中國已經是世界大國,大陸的總體經濟實力已經雄居世界第二,中國國際地位不斷上升,話語權日益增強,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兩岸同胞的榮耀。我們一百年來的奮斗成就,已使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實現了辛亥革命先驅們的宏偉憧憬。但要看到臺灣問題的背后是美國稱霸世界的利益問題,只有中國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美國之間的國力差距進一步縮小,各方面才有可能好好地坐下來談判,和平統一才能得以實現。
讓兩岸都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更加長遠的眼光,用更高的智慧處理現在兩岸所面臨的各種機會和困難,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增光添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與昌盛、中國的復興大業-共圓“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海峽兩岸將軍書畫展組委會
2014年12月7日